裴氏碑馆

2017-01-14 19:10:29      点击:

在山西闻喜县城东25公里的地方,有个礼元镇。该镇古为木兰镇,相传是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抗击侵略者的铁栅关。镇的北隅,有个裴柏村,这就是我国历史上人材辈出、名闻遐迩的裴氏家族之故里。这里群岭拥抱,涑水环绕,松柏叠翠,风光旖旎。

裴柏村,是一个不大的村落。这里虽然已今非昔比,人们再也看不到裴氏的故物,但村中的“裴氏碑馆”,仍吸引着不少慕名来访者。

裴氏碑馆,原为裴氏家祠或晋公祠。晋公,姓裴名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功绩卓著,故爵封晋国公。相传裴度相貌不佳,面有锁口纹,相士相面曰:日后必冻饿而死。裴度自题像也这样写道:“尔相不长,尔貌不扬;胡为乎将?灵台一点,丹青莫状。”因裴度游香山寺,拾得犀、玉二带,归还失主,积有阴德,后数年,“相复见,大异之云:‘阴骘纹现,当拜相’,后果然。”此说显属因果报应之妄谈,但是可以看出裴度的人品和高风亮节。邑人朱裴有诗曰:“崇勋厚秩极人臣,社稷安危系一身,还带阴功昭日月, 平淮显绩勒星辰,湖园著作耆英美,绿野明农宠赐频,父老於今尚拜祀,涓涓不断在河滨。”

据记载,裴词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历代重修,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伟壮观。可惜迭遭破坏,昔日的楼台殿阁早已荡然无存,然卧立在门前的两尊石雕大狮子,依然完好,不减当年威风。70年代初,省、地、县主管部门又重建碑廊,保存古碑数十通,不论在史料,抑或在书法艺术上,均极有价值,吸引着不少游人,以及海外侨胞,前来寻根问古;文人画士也纷至沓来,为之动咏作歌。

步入碑廊,人们首当其冲要浏览的是金大定至清代裴氏谱序(碑)其书法劲键,刻工洗炼,堪为裴氏碑刻中之精华。闻喜裴氏,源远流长。据《裴氏谱序碑》载,裴氏出自有熊氏,乃柏翳之后,与秦同祖,赐赢姓,曾佐殷伐桀,佐周伐纣,累世有功,秦封邑城,即今裴村。周僖王时,非子六世孙陵,更“邑”从“农”,因以为氏。其后宗支繁衍昌大,支分派别,各成大家。魏晋以后,裴氏逐渐分为三支。分支于燕者,曰东眷裴;分支于凉州者,曰西眷裴;留居闻喜故里地者,则为中眷裴。随着岁月的流逝,裴氏又分出许多支派:魏大将军天明徙县,为洗马川之族;辟地同州者,为白水之族;迁华州者,为下 邽之族;至三十四代孙晋国公度,又治第京兆之万年。尽管支派繁多,但考其谱系源流,追其本末出处,盖出自闻喜之裴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秦汉魏晋,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两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磨肩接踵,茂郁如林,彪炳史册。其家族封官袭爵的各类名流,不下千人。据《裴氏世谱》不完全记载,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使25人,刺史210人,太守77人,驸马21人,荫袭46人,进士68人(其中状元及第2人) ,贤良7 人,辟举65人,公89人,侯33人,伯12人,子18人,男13人,谥59人,乡贤30人,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公主20人,及贤节8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至于在学术或科学以及其它领域有成就者,亦是宛若群星,不胜枚举。如:我国西晋杰出的地图学家裴秀,与欧洲学者托勒密并称为世界古代地图史上东西方相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他的“制图六体”,自他以后,直到明代利玛窦的《世界地图》输入以前,这一千二、三百年间的地图制作,在方法上没有跳出他的规格。远在公元三世纪中期,已经有了这样卓越的成就,伟大的贡献,确实是了不起的;裴秀之子裴 ,也“博精多闻,兼明医术”。他既是一个通晓自然科学、具有医学造诣的大家,更是一位自少知名,远识博学的哲学家。在当时思想界崇尚“老庄”,高谈“玄理”之风甚盛的情况下,他针对何晏、王弼等人“以无为本”的“贵无”学说,撰著《崇有论》,独树一帜地提出“无不能生有”,“有”是万物存在变化之基础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南朝宋时史学家裴松之曾为《三国志》作注,他的儿子裴骃,曾孙裴子野也分别有《史记集解》、《宋略》等 不朽之作,留传于世,被人称之为“史学三裴”;还有裴矩,他不仅曾供职于北周、隋、唐三朝,而且在处交上很有建树。所著的《西域图记》三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记载了西域14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及其世俗民风。并亲往敦煌,负责与西域各国的通商来往,为发展中国和西域的友好关系,建立了卓著的功绩。同时他又是杰出的政治家,在隋唐两代历任侍郎、尚书,与虞世南合撰《吉凶书议》等书,曾制止唐太宗诱人犯法,陷人死罪,得到唐太宗的褒奖,一代史学家司马光称他为“直臣”;隋代的裴世清,开创中日邦交之先河,他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率隋朝政府友好使团出访日本者,在中日关系发展史上做过突出贡献;裴行俭,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他的主要功绩在于平定突厥,保障唐代北方边境的安全。唐高宗表彰他“文武兼备”,识略过人。他的书法艺术造诣极深,历代称为“佳品”,其“先器识后文艺”的观点,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裴政,隋代著名的政治家、法学家。隋文帝即位后,他参定《周律》,主持修编了《开皇律》。废除严刑苛法,促进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古代法律的规范化。在代有伟人的裴族之中,晋公裴度是其中佼佼者。他勘平藩镇,恢复唐中央集权,颇有军功政绩,堪称一代名相。


正是因为裴族地位显赫,代有名人,声望极高,故历代诗人大家,文坛泰斗,多与裴氏家族联系紧密。浏览世谱,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王维、王勃、李商隐、骆宾王、贾岛、孟浩然、元稹、欧阳修、秦观、司马光、苏东坡……等,与裴氏家族之间的赠答诗文,累累若若,数以千计。《裴氏世谱.翟凤翥序》指出:“中原文献,历古于今首称裴氏”。韩愈曰:“自魏晋以来,世为名族,支分派别,各成大家”。张九龄曰:“德盛三祖,庆流八族。”柳宗元曰:“惟裴氏之卿,世服大僚,观唐宰相世系表,独先裴氏列史”。欧阳修公也曾赞叹道:“表唐宰相世系,以裴为首,宰相至十有七人,岂不盛哉”!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同原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的一次谈话中,也曾对裴氏赞不绝口。

碑廊中的北周《裴鸿碑》,为裴氏现存最早碑刻。南宋著名金学石学家赵明诚在其《金石录》中亦有记述,但说此碑已不存在,现代一些金石学家,也依此说。其实,此碑现仍保存完好,只因年代久远,上部字 迹已漫漶,但下部字迹尚清晰。书法稳健,刚劲有力,魏、隶合一,造诣极深;《裴镜民铭》,为初唐史学家李白药撰文,画家、书法家殷令名书丹。既近颜风,又含柳意,端庄凝重,笔力挺峻,气势宏大,不减欧虞。碑廊东壁,四通巨碑,并排而立,即是著名的《唐平淮西碑》。唐自安史之乱以后,各地方节度使自成体系,重兵在握,大都骄横强悍,不服朝廷管辖,严重威胁着唐中央政权的巩固。裴度入相后,力排众议,主平藩镇,并奉旨亲赴准西督战,命部将李愬雪夜奇袭蔡州,一举平定了蔓延十多年的吴元济叛乱,使大唐出现了中兴局面。从此,“四夷来归,海内升平”。韩愈即席酬裴度诗云:“衔命山东抚乱师,日迟三百自嫌迟,风霜满面无人识,何处如今更有诗”。淮西平定后,唐宪宗特命韩愈撰写了一篇平淮西的文章,刻石立于蔡州,歌颂、记述这次大捷。但身为皇亲国戚的李 愬等因此愤愤不平,认为攻打蔡州的头功应归他们,便告了御状。唐宪宗为讨好淮士卒,下令将韩碑砸断,文字全部磨掉,命叫段文昌的人重写平淮本末。至于段文昌写的内容是什么,史书均无片言只字,故谁也不知道,而韩愈写的碑虽被毁掉,文章却流传下来了。晚唐时,有人曾在临江驿墙上写了这样一首诗:“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载断碑人脍炙,谁知世有段文昌。”到了宋代,蔡州知府陈(王向)认为宪宗所不公,还是韩愈平淮碑文事实求是,且有文彩,故又令人选石,将韩文重刻。由于年堙代远,迭遭兵火,此碑亦不复存在了。

清咸丰年间,裴氏后裔为了平淮史实不致泯灭,遂敦请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韩愈《平淮西碑》文,并刻诸四石,立于裴祠。纵观通碑,每石高约丈余,四石并排耸立,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楷书工整,苍劲有力,集颜、欧、柳、赵四家之成,真是气派、威风,故有人说,此碑的竖立,即等于为裴度出了一口气,也给韩愈出了口气。因称“出气碑”。也有人认为,此碑文、书、刻三者俱佳,故谓之“三绝碑”。站在裴柏高丘,举目远眺,裴氏茔地--凤凰原尽收眼底。当年,这里墓冢累累,碑碣林立。可惜的是,在那极左的年代,大多夷平、被毁。不过,从残留的断石残砖中,裴氏祖茔的概貌仍可依稀辨认。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声名显赫的世家大族,但他们大多在几代之后便湮没无闻,唯 闻喜的裴氏,历千年而不衰,且代有杰人,这不能不就产我国历史上一人特殊而罕见的社会现象。如今,这个庞大的家族虽若东流之水,已经逝去,但其家族在历史上所做的业绩与贡献却是永不磨灭的。

(摘自《河东文物览胜》 作者张英俊 琢玉轩录入)

裴王旗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手机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