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共产党人共赴刑场的裴邦焘
|
||
|
||
国民党左派人士裴邦焘的传奇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桂林。
裴邦焘出生在清末民初桂林寿丰钱庄一个小商人家,因发奋读书,毕业于省立第二师范、广东高等师范英语部,又被聘为二师校长。他兼容了孔孟礼教与民主革命新思想,把二师办成了“教育救国”的革命摇篮;他忠实地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被选为国民党“一大”代表。不料,竟被桂系军阀所杀害,年仅28岁。
走上“教育救国”路
裴邦焘祖籍江西吉安府卢陵县裴家村,父亲裴高铭十几岁时来桂林谋生,在寿丰钱庄当学徒,三年后出师,省吃俭用,渐成小商人。
1915年,裴邦焘在江西旅桂小学读书毕业,父亲要送他去商店当学徒,以便将来从商,他却要求继续求学。老师到家,极力相劝裴父,让他考进了有官费助学的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在二师(桂林王城、今广西师大本部)读书期间,裴邦焘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尊敬师长,友爱同窗,被选为班长,兼宿舍舍长,初显其组织和领导能力。
二师毕业后,因家境贫寒,他准备去担任小学教师。他排行老大,下面有三个弟弟,都要读书,父亲的负担非常重。但因其英语学习特别拔尖,他的英语老师杜麓生主动来到裴家,向裴的父母力荐邦焘去广州深造,说服了裴家大人。
1918年夏,裴邦焘去广州考入广东高等师范英语部深造。适逢北大著名教授胡适等提倡白话文,推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思想敏锐的裴邦焘,积极参加了新文化运动。不久,被选为广西学子留穗学会会长,主办《群言杂志》,积极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
1922年夏,裴从广东高师毕业,回广西梧州办《民国日报》,积极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了实现其“教育救国”理想,1923年春回到桂林。先应聘于全州中学,一年内,从教师到校长,同年又被聘回省立二师任校长。二师的一个学生,竟然又回到母校当校长,这在当时的桂林是相当轰动的新闻。
“戊戌变法”后,废科举,设学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广西开设师范学堂。民国元年春,省立二师正式成立,另有一师在梧州、三师在南宁。在裴当校长后,报经省政府批准,将原省立桂林模范小学改为二师附小,省立第一图书馆划归二师,并附设师范讲习所和幼稚园,二师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完师。
裴邦焘踌躇满志,要用这所规模完备的师范学校,培养革命师资,培育革命青年。1923年夏,他曾率领二师及附小的骨干多人,赴南京参观考察,其中有帅础坚、朱尧元、箫恩霖等人。
二师的气象焕然一新。1926年秋,改学制,五年制缩成三年制,并开始招收女生。旧社会有个老规矩:“女孩出外读书,不如在家养猪”,此时,二师不但有女子读书,还冲破了男女分校的界限。
生气勃勃的县党部
1921年,孙中山在桂林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谈后,对国民革命誓师北伐的胜利已充满了信心。1923年,在共产党人李大钊积极帮助下,孙中山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1924年在广州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一大”会议,通过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会后中央组织部长谭平山(中共党员)委派国民党左派人士李任仁和裴邦焘等“一大”代表,回桂林组成国民党县党部。
1925年6月20日,桂林召开了党员大会,选出了裴邦焘、李任仁等七人为临时执行委员。9月7日正式成立的县党部设在今榕湖路旧日的武庙内。
年底,中共梧州市党组织派来共产党员李征凤回桂林创办《民国日报》和组建党支部。李与裴欢迎他参加了县党部工作。不久,李征凤逐步发展了秦志俊、钟廷普等一批中共党员。接着,国民党桂林县党部推选共产党人李征凤担任执行委员,兼任秘书、代理宣传部长。协助县党部工作的多是二师毕业生,有共产党人的赵世恪、谢铁民、李芬华、苏鸿基等。裴邦焘是国民党左派,担任着广西省党部候补执行委员、青年部长及桂林县党部常务委员和桂林教育会会长,他们与李征凤紧密配合,使县党部成为了国共合作的核心。
为了推动大革命的群众运动,县党部掌握了舆论工具积极宣传,推波助澜,对反英帝、反日帝、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民国日报》,李征凤任总编,苏鸿基任副总编,谢铁民任编辑;《教育日报》裴邦焘任总编;《学联三月刊》,由裴邦钰、王国炳主编等。
裴邦焘身兼数职,思想激进,以他国民党左派人士身份的号召力、影响力和他敢作敢为的人品,在国共合作的日子里,异常活跃。大革命时期,桂林民众的爱国运动搞得如火如荼,风起云涌,他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腔热血播火种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资纱厂发生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事件。28日,青岛北洋政府当局屠杀了8名工人。消息传出,激起了上海至全国的“五卅”反帝运动。6月23日,广州7万余工人、学生、市民举行声援“上海惨案”的示威游行。游行队伍路过沙面租界对岸时,猖狂的英兵竟开枪扫射,英、法、葡的炮舰也开炮轰击,当场打死我群众52人,致伤残170余人。
三个惨案的消息传到桂林,县党部负责人李任仁、裴邦焘、李征凤等及“新中国学社”负责人,立即联合各界爱国人士,召开群众大会进行控诉并走上街头声援。县党部通过学联将各种爱国运动迅速地开展起来,桂林学联通电全国,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声援上海、广州的反帝国主义运动。裴邦焘还专门从广州带回了反帝国主义运动的宣传册子,指出:“军阀、官僚、买办之于帝国主义,犹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有土皆豪,无绅无劣。”二师宣传队特别活跃,演话剧、桂剧,化装游行。逢纪念节日,在王城召开群众大会,由裴邦焘主持并讲话,会后常进行游行示威。
二师宣传队还深入到市郊四乡。当年的学生苏蔚三回忆:“我参加过二师学生会派往临桂六塘的下乡宣传队,各人自备草鞋,自背行李及演出道具,每到一处都搞化装宣传,也在旧庙宇的戏台上演简单话剧,来看戏的乡民人山人海。”每逢节日,都有学生组织反帝国主义反军阀及三大政策的宣传。有一次化装游行,二师学生别出心裁,一个学生化装成苏俄人、一个是二师学生模样,他们手携手高呼:“二师赤化了!”二师学校门楼外的围墙一律刷成红色,连独秀峰山上的几座亭子也刷红了,以示赤化。
“4·12”反革命政变被捕
1927年春夏之交,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已掌握大权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原形显露,酝酿着要背叛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
1927年3月28日、4月5日,蒋介石在旧上海道尹公署楼上召开反共会议。广西的李宗仁、黄绍、白崇禧都参加,一致决定反共清党。4月12日,在蒋介石指令下,上海、东南和两广地区开始了屠杀。仅三天就有300人被枪杀,近700人被捕,失踪者6000余人。
广西的李、黄、白不但参与了上海“清党”密会,还领旨行动,发电报指示在桂的黄旭初、吕竞存、黄剑呜、朱朝森等广西军政长官“权宜行事,不必遇事请示”,采用先斩后奏的断然措施,进行大屠杀。
黄旭初等人接到密电,4月中旬,正式组成以教育厅长黄同仇为首的“清党委员会”,成员有驻防军团长余志芳、宪兵团长梁晓楼、法专校长钟宝图等人,并秘密议决,首先以国民党县党部和省立二师为重点。
起初,李、黄、白议定:“凡在广西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及一切亲共分子,全部逮捕、严加审讯,凡愿自首并告密供出共产党情况者,可暂不枪决;但确有证据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及所有亲共分子,拒不自首的,则一律枪决。”这是抗战爆发后,当年在白崇禧身边的刘裴告诉谢和赓的。(见《谢和赓回忆录》)。后来变成:“不管是不是共产党,凡是过去反对政府的,只要不是容县人,不经过审讯就杀害了。”(见《黄绍回忆录》)
黄绍在上海密电部署大搜捕后,他以党代表身份绕道去了安徽前线,看望第七军去了,直到5月下旬,他才回到广西。裴邦焘是一位光明磊落的君子。黄回到南宁后,裴义愤填膺去到国民党省党部,与黄大吵了一场,但黄只是笑笑。然而,这笑里深藏了杀机。
这时,省党部监察委员会秘书秦纲,曾在裴回到桂林的当天连夜秘密来桂,翌日即去裴府探视其母,作了暗示。后又到县党部负责人的李任仁处密谈。5天后,秦要去上海,李写下一封密信,托他交给自己的学生白崇禧,望他为裴说说情,但如石沉大海。
当时风声甚紧,友人李唯一曾劝裴邦焘赶快离桂。但裴想到虽然形势险恶,他组织的这些工会需要领导,二师校务也不能擅离职守。还有一个原因是裴18岁结婚,夫人是贺广文刻字店贺云程的女儿贺佩兰,虽没有文化,但甚是恩爱,此时已有二女一子,正在这时,夫人生下了儿子裴卓凡,岂能为了本身的利害离开,故未外避。此时,李征凤、苏鸿基等中共党员已被捕了。
可是,裴邦焘的名声颇大,当局若派军警去逮捕,颇有顾虑,最后想出了一个阴招。4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天空阴云密布,与裴母有着内亲的宪兵团长梁晓楼,用名片邀请裴邦焘去驻防军团部“商议”,将坦然赴会的裴扣留。
裴邦焘校长被捕,果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奔走相告,惊愕、愤怒,尤其是省立二师的师生,都参与了营救。
以桂林县长暂时接任二师校长的李任仁,看白崇禧没有回应,即与教育主任李唯一商量再以校务委员会名义电呈省主席黄绍、教育厅长黄华表,呼吁给予释放。同时通电县学联、县总工会共同营救,但仍是石沉大海。
抓捕的行动是愈来愈扩大,不久,李任仁也上了黑名单。他连夜躲避,后辗转回到家乡会仙,再北上武汉。二师的帅础坚被通缉,被迫潜逃香港;陈此生被通缉,避难到广州;阳太阳等也被迫离开了桂林。
7月11日,二师附小主任朱芳辰率领10余个班的师生,列队到驻防军团部请愿,要求释放裴邦焘、李征凤、苏鸿基等被捕人员。不料,在当日当局又将赵世恪、廖骏逮捕了。接着进行第二次逮捕,扣留了赵世杰、李芬华、汤显达、汤景莹等地下党员。《民国日报》、《革命周刊》遭查封。
裴邦焘被捕后,与李征凤、苏鸿基三人关在驻防军团部。据裴邦佐回忆:“我曾去探望邦焘大哥几次,见他被关在八桂厅楼上一个房间内,三人坦然,毫无畏惧之情。被囚禁的半年里,敌人多次审讯他,但他态度非常坚决,始终坚持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正确的,大骂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他还非常注意争取和教育青年,在监狱里,他抓住时机给一个勤务兵讲三民主义,讲帝国主义如何侵略、压迫和屠杀中国人民。这个勤务兵被他的行动和言论所感动,主动帮助裴邦焘传递物品。”
慷慨赴刑场
1927年9月1日,是广西反动当局开始屠杀革命志士的血腥日子。这天,首次在南宁屠杀雷沛涛等13人。10月9日又屠杀邓匡等14人。10月14日,是裴邦焘等桂林9烈士殉难的日子。这天正是农历九月十九日观音诞,星期五,天空布满阴霾,寒风飕飕。
黄同仇下了屠杀令。下午2时左右,新任命的驻军首长兼县长的覃明河作为执行官,先后分两批将9烈士押赴丽泽门外的旧刑场行刑。首批是关押在县政府监狱的赵世恪、赵世杰、廖骏、李芬华、谢铁民、汤显达6人。赵世恪走在前面,他们视死如归,沿途高呼革命口号、高唱《国际歌》告别桂林乡亲,最后被押到骝马山前的旧刑场英勇就义。第二批是关押在驻防军团部八桂厅的裴邦焘、李征凤、苏鸿基三志士。
听到这一凶讯后,裴母箫竹姑万分悲愤,哭哭啼啼地坐在门口等候,要见上儿子一面,亲自为他送行。此时,裴府已从太和里迁居到下十字街(今中山中路桂林书城一带)。当裴邦焘等三志士被押过门口时,见到母亲这样的悲痛大哭,便昂头挺胸安慰母亲说:“妈,不要哭!”就被士兵急着推走了。这时,裴母追了上去,愤愤地说:“儿呀,你要报仇!记住是梁晓楼害了你的呀,你变成了鬼也要找他去报仇!”说完就晕倒了。路人没有不为之悲愤和同情的。这是裴邦佐老人忆述的。
当年三位志士率领桂林民众轰轰烈烈闹革命,如今走上刑场也是轰轰烈烈告别民众的。他们面不改色,沿途不断地高呼:“打倒军阀,打倒反动派,中华民族万岁,共产党万岁!”当他们被押到丽泽门外的“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纪念碑前时,同时高喊:“我们不走了,你们要杀就杀吧,革命者是杀不完的!”这里曾经是1921年来桂誓师北伐的孙中山祭奠过的地方,想必是三志士事先商议过的。覃明河奈何不了,只得止步。
临刑时,敌人要强压他们跪下,但三志士挺立不跪,神态凛然,痛斥国民党右派背叛孙中山三大革命政策的罪恶行径,最后在口号声中饮弹就义。
烈士们以年轻的生命,创造了在首次国共合作中推动大革命轰轰烈烈开展的业绩,可歌可泣,永载史册。
裴邦焘牺牲后,当晚由家人抬至开元寺入殓,暂厝于寺内。1940年,家人将灵柩安葬在南郊瓦窑。
解放初,裴邦焘荣获革命烈士称号。其墓于1954年迁至普陀山北麓,1984年公布为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 桂林晚报 2009年11月15日 07版)
- 上一篇: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港口村裴氏宗谱第八届续修落成暨颁发庆典视频2005 [2017-01-20]
- 下一篇:裴守合烈士 [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