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后期南来吴裴与河东裴氏之比较

2017-01-14 18:21:50      点击:

王爱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

    

[摘  要】永嘉之乱后,河东裴氏一支南迁寿阳,北魏后期回归北土,被称为“南来吴裴”。南来吴裴与河东裴氏虽都已失去在魏晋时代的高门地位,但他们在婚宦、文化上仍有差剐。总的来看,南来吴裴为回归河东故土而主要留在南境诸州发挥作用,成为独立的一支。仕宦特点显示:河东裴氏多仕于中央,司以文职;南来吴裴多仕于地方,以军功进阶。同时,他们在文化类型上也体现了不同倾向。作为新兴家族的南来吴裴处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南来吴裴;河东裴氏;北魏;仕宦;婚媾;文化

    

[中图分类号】K23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 9824( 2003) 04—0058 - 04

    


    魏晋南北朝是个世家大族鼎盛的时代。关于当时著娃,唐人柳芳梳理谱学源流时说:“……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1](卷199)其中的河东裴氏在魏晋时期声名赫赫,据《晋书》卷35《裴秀传》记载,“初,裴、王二族盛于魏晋之世,时人以为八裴方八王”,堪称一流高门。但永嘉之乱以后,裴氏子弟四散飘零,受到沉重打击,除宋武帝定关洛时南迁寿阳的两支——裴邃、裴叔业外,大部分留仕北方胡族政权直至北魏以后。北魏景明元年( 500),叔业因为受到朝廷的怀疑而举兵降魏,回归北土。历史上称这一支寿阳裴氏为“南来吴裴”,[1](卷71上’以示和原河东裴氏的区别。本文主要通过考察两支裴氏在北魏政权后期(500 - 534)的历史活动,对二者的细微差别作以总结。

    

    一、南来吴裴与河东裴氏的仕宦

    

    下面我们主要考察仕于北魏后期的主要家族成员的仕宦特点。

    

   (一)地域特点

    

    根据《魏书》记载,南来吴裴这一支在世宗、肃宗两朝为官者大多为叔业子侄一辈,他们任职地方官的情况如下:

    芬之,“转辅国将军、东秦州刺史……出为后将军、岐州刺史”;蔼之,“安广、汝阳二郡太守”;彦先,“出为赵郡太守”  约,“永平中,丹阳太守”;绚,任扬州治中;植,诏“为征虏将军、兖州刺史……寻除扬州大申正,出为安东将军、瀛州刺史”;扬,景明初以之为“辅国将军、南司州刺史,拟戍义阳……诏命未至,为贼所杀”;炯,作过扬州大中正,后“出为东郡太守”;瑜,“寻试守荥阳郡,……卒于勃海太守”;粲,“历正平、恒农二郡太守……后元颢入洛,以粲为西兖州刺史……出帝初,出为骠骑大将军、胶州刺史”;衍,肃宗时,“行河内郡事,……寻除建兴太守,转河内太守,加征虏将军”,孝昌初年,“除抚军将军、相州刺史”。[2](卷71)

    从上面列出的南来吴裴出仕地方官情况看,有岐州、东秦州、南司州、兖州、西兖州(孝昌三年置,治定陶,后徙左城)、胶州(永安二年置,治东武陵)、瀛州、相州。这些州遍布于北魏版图的东部、南部,靠近南朝边界。此处所任太守除安广、丹阳两郡出处未考外,汝阳属豫州,勃海郡属冀州,赵郡属定州,恒农、正平、河内、荥阳、建兴、东郡分别位于司州西部、西北部、中部、北部、东北部。[31也就是说,裴氏除地方任职外,在司州境内多处任太守。我认为这与北魏皇权控制南来吴裴力量有关。

    史书中记载南朝萧宝卷自立为主后,“迁叔业本将军、南兖州刺史”,后“叔业虑内难未已,不愿为南兖,以其去建邺近,受制于人”。宝卷近臣“法珍



[收稿日朝】2002 - 08 - 18

[作者简介】王爱华(1978 -),女,黑龙江鹤岗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

    ·  58·



等以其既在疆场,急则引魏,力不能制,且欲羁縻之”。[2](卷71’这里充分体现出地方豪族与中央王权的矛盾。叔业以豫州归附北魏,这类问题依然存在。魏主既要利用裴氏在淮水流域的影响又要避免其势力积聚,因此以裴氏宗族刺于北魏南境诸州,推豫州地界不肯轻易交给裴姓,仅在诸裴死后赠以刺史的虚衔。如,裴谭“卒,赠平南将军、豫州刺史”,裴约出帝时赠“前将军、扬州刺史”,裴植死后赠“扬州刺史”,裴瑜死后赠‘平南将军、豫州刺史”。另外既要裴氏在南境诸州镇守边疆又在司州京畿之地处以诸裴为太守,以此来牵制边境的裴氏,使他们不敢轻易为叛。由此形成了南来吴裴的居官地域特点。

    而河东裴氏的仕宦特征和活动又是怎样的呢?我想并非如韩树峰先生在其文《河东裴氏南迁述论》中所提到的“其成员任职则多在并、雍、汾诸州”,[43至少在北魏后期情况并不是这样。从其刺史情况看,裴骏一支有郢州、益州、豫州三地:

    裴骏之孙裴询“出为平南将军、郢州刺史”,郢州于何年置不明,领郡三:安阳、城阳、汝南。根据其所领三郡的位置,瀛州应该大概位于东豫州往南一点,经度114纬度32的地方。裴询不久又“征为七兵尚书,至都未几,除豫州刺史”。除了郢州、豫州外.骏第三子宣于世宗朝“出为征虏将军、益州刺史”,在当地曾遣使晓谕阴平氐酋杨孟孙和武兴氐姜谟。[2](卷45)

    裴延俊一支作为子弟繁多的大家,在朝为官者达到19人。延俊本人于肃宗朝“转平北将军、幽州刺史”,在任期间曾整顿范阳郡的旧督亢渠以及渔阳燕郡故戾陵诸堰,被称为良吏。后与从祖弟良同受命西北道行台,平定汾州境内的吐京胡及五城胡叛乱。良平乱后就任汾州刺史。再有延俊族人瑷于肃宗死后“转平北将军、殷州刺史”,(2](卷㈣“殷

州,孝昌二年( 526)分定、相二州置,治广阿”。[2l(卷106_t)此外宣明、景鸾父子都先后任华州刺史。

    裴陀一支中,裴陀本人任东荆州刺史。[2](卷黯)[5](卷38’)

    考察上述刺史情况,郢州、益州、华州、豫州都接近于南部边境,而汾州、幽州靠北。在地域分布上与南来吴裴没有明显的差异,只是河东一地是其郡望所归,河东裴氏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成为朝廷赖以镇压汾州山胡的主要力量,而这并不能否定河东裴氏在此以外地区有所活动。

    从河东裴氏太守任职地看,裴询任平昌太守,位于青州南;裴良从父兄子庆孙在正光末年镇压汾州山胡之后,于肃宗末年就任新设立的邵郡太守,另外延俊从叔子夙任河北太守,裴良出帝末除汲郡太守,延俊从祖弟仲规“领侍御……仍表行建兴郡事”,以上四郡都在司州境内,邵郡、河北位于西部,汲郡、建兴位于北部。此外礼和“出为陈留太守”,位于豫州东北,聿“出为乎秦太守”,位于歧州,瑷“转太原太守”,[2](卷69’位于并州,陀,世宗时为赵郡太守,[2](卷88’位于定州。河东裴氏的太守任所与南来吴裴没什么区别,主要集中于司州境内各郡,其他到达青、定、并、岐、豫诸州,分布很广。[3 3

    应注意的是,河东裴氏可以到达南来吴裴的地域,但南来吴裴在河东一带却鲜有活动的痕迹。同时关于两支裴氏交往的记载在史书中也很罕见,仅仅是《魏书·裴叔业传》中提到高祖南巡时令尚书裴聿“往与之语”,本想利用本家情分劝降裴叔业,结果却吃了闭门羹。因此可以说南来吴裴在返回北方后与河东裴氏已经没有什么联系,更没有回到河东故乡,完成家族回归,而是继续留在了南境诸州。可以说南来吴裴和河东裴氏已经成为分离的两支,各有自己的影响地域。

    (二)品秩与封爵

    在北魏政权的后30余年中,叔业一支有16人人仕。其中官居二品的有4人,即叔业位至征南将军,裴植金紫光禄大夫,裴粲金紫光禄大夫、骠骑将军及骡骑大将军,裴衍抚军将军、镇北将军;官居三品的有4人,裴谭辅国将军,芬之辅国将军、征虏将军、太中大夫、后将军,蔼之平东将军,扬辅国将军:官居四品的有3人,即彦先、炯、瑜;官居五品的1人,裴测。其中五品以上官12人,占总人数的75%,三品以上为8人,占总人数的50%。

    河东裴氏的三支共有26人为官,其中二品官有5人,即延俊位至中军将军,裴良征东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伯茂至中军大将军,礼和金紫光禄大夫,裴陀抚军将军、中军将军;三品官6人,庆孙辅国将军、太中大夫,景融辅国将军,瑗平北将军,裴骏散骑常侍,裴询七兵尚书、侍中、秘书监、平南将军、安南将军,宣征虏将军、太中大夫、司徒长史、太尉长史;四品官2人,即裴聿、景颜;五品官2人,敬猷、叔义。其中五品以上15人,占总人数的57.3%,三品以上11人,占总人数的42.3%。①

   总的看来,南来吴裴居高位的人数比例要高于


①依据景明元年实行的后《职令》。

·  59·




河东裴氏,但是他们都没有什么实权。

    另外,笔者根据两支裴成员各自的任官过程,粗略统计了一下,河东裴氏京官和地方官的比例大概是2:1,而南来吴裴的则为1:2。从《魏书》记载来看,河东裴氏大多任京官,所任职范围包括三省:尚书列曹尚书、郎中,中书的中书令及中书侍郎,门下及著作省僚佐,以及王公掾属,如太尉谘仪参军、太尉从事中郎等。而叔业一支除担任集书省六散

骑外(这一点同于河东裴氏),官职主要是地方上的刺史、太守、都督之类。再者,在五品以上官员中两支裴氏都以三品任职人数最多,而其中,叔业一支主要是以将军衔入三品,河东裴氏则有不少文职官。另外从河东裴氏升迁历任官职看,文职甚多。综上所述,二者作为地位不显的汉族世族,河东裴氏多仕于中央,司以文职,而南来吴裴主要活动于

地方,以军功进阶。

    再有在封爵问题上,南来吴裴得到的爵位要多于河东裴氏,共9人。其中郡公1人,即叔业在世宗时诏为兰陵郡开国公;县公1人,裴衍在孝昌初年封安阳县开国子,后晋封为临汝县开国公;县侯3人,即裴植为祟义县开国侯,裴扬为义阳县开国伯,晋爵为侯,裴炯在明帝时为城平县伯,后晋为高城县侯;县伯1人,即芬之诏为上蔡县开国伯;县子共3人,裴瑜封T密县子,后徙灌津子,裴粲封舒县子,彦先封雍丘县开国子。【2](卷71)下面看看河东裴氏的爵位情况。

    裴骏一支只有裴骏在皇兴二年卒赠闻喜侯,以示对其平定盖吴乱的嘉奖,不能算做北魏后期(500- 534)的。延俊一支伯茂“以平薛凤贤等,赏平阳伯”,【5](卷38)族人瑗封“五原县开国子”,景颜赐爵保城子。[2](卷69’裴陀一支中除了裴陀,其子都仕于东魏、北齐,[5](卷38)不必考察。由此看来,在北魏统治后期,河东裴氏爵位远逊于南来吴裴,这可能是北魏政权故意对刚刚降附的南来吴裴的一种拉拢优待政策。

    二、南来吴裴与河东裴氏的婚媾、文化

    众所周知,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一个家族的婚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反映出这个家族的社会地位的。在北朝大体上也是这样,统治者往往以国婚来拉拢那些汉族的高门大姓,而地位相当的家族彼此缔结婚姻。

    (一)婚媾之不同

    南来吴裴叔业一支的姻亲关系,史书中共有三


①《魏书》卷四五《裴骏传》“以妇父李新事,出为张掖子大将”。

    

·60.



处记载:其一是蔼之内弟柳谐,河东南解人柳玄达之弟玄瑜的儿子。叔业镇守寿春时委任玄达以管记,景明元年玄达随叔业一同归魏。[2](卷71’其二,裴植之母是夏侯道迁酌姐姐,“夏侯道迁,谯国人也”,同时夏侯道迁长子夫妻是裴植的女儿,但“二家虽为姻好,亲情不协”。c5lc卷45)其三是叔业兄女夫韦伯昕,京兆杜陵人,“自以才智优于裴植,常轻之,植嫉之如仇”,韦伯昕“密告裴植谋为废黜,植坐死”。(5l(-卷45)

    南来吴裴三支婚姻情况告诉我们,首先,这些家族都是与叔业在寿春经营并且后来一同归附北魏的地方豪族,柳氏、韦氏已远离郡望之乡多年,和河东著姓也没什么联系,也就是说,裴氏婚姻结于当地,并且地位都不显赫。其次,姻亲彼此关系不大融洽,不可能指望有什么提携互助的作用,只要不象韦氏一样落井下石就不错了。所以至少依照史料看来,南来吴裴在婚姻关系上没有可以标榜门第的高亲显贵。

    与此同时,不曾南渡的河东裴氏各支在北朝婚姻要比南来吴裴显要多了。原因之一是朝廷重视对河东著姓的拉拢,更重要的是他们根基深厚,未曾远离故土,世代仕于北方,且家学不错。因此婚姻对象更为体面。例如,

    裴骏一支中,骏子裴修,妇父为李新。①李新,范阳李氏,见重于世祖、高宗、显祖三朝,参决军国大事,权倾内外。[2](卷46’修子询尚太原长公主。修之侄美,因“少有美名”,“太尉咸阳王(僖)雅相爱,欲以女妻之,荚拒而不纳”。[2](卷45’

    裴延俊一支,延俊子“敬猷妻,丞相、高阳王雍外孙”。[2](卷69’

    从仅有的这些记载中可见河东裴氏婚姻门第之高贵,是南来吴裴望尘莫及的。

    (二)文化之区别

    在文化学术上,河东裴氏虽处于胡地若干年,但仍然表现出熟读经史的特点。根据《北史》卷38的记载:

    骏“弱冠,通涉经史,方检有礼度,乡里宗敬焉”。其子修“清辩好学,……兼祠部曹事,职主礼乐,每有疑议,修斟酌故实,咸有条贯”。修子询“美仪貌,多艺能,音律博弈,咸有闲解(《魏书》本传作开解’)”。修弟宣“通辩博物,早有声誉”,“家世以儒学为业”。宣子庄伯“亦有文才,器度闲雅,喜愠不形于色,博识多闻,善以约言辩物”,父子二人俱列于《魏书》文苑传。庄伯弟献伯“少以学尚风流,有名京洛”。

    延俊“涉猎坟史,颇有才笔”,其二子元直、敬猷“并有学尚”,从叔桃弓之孙裴鉴”性强正,有学涉”,鉴于泽“颇有文学”。延俊从祖弟良有子名叔祉,也“粗涉文学”,良从父兄子庆孙“性虽粗武,爱好文流,与诸才学之士咸相交结,轻财重义”。延俊从祖弟仲规“少好经史,颇有志节”,其过继子伯茂“少有风望,学涉群书,文藻富赡”,也列于《魏书》文苑传。仲规弟叔义“亦有学行”,叔义子景融“笃学好属文”,另一子景颜也“颇有学尚”。裴陀二子让之、诹之也是少好儒学,有文情。

    再来看一看南来吴裴的情况:

    叔业“少有气干,颇以将略自许”。裴植,“少而好学,览综经史,尤长释典,善谈理义”。裴粲,植弟,“沉重,善风仪,颇以骄豪为失……性好释学,亲升讲座,虽持义未精,而风韵可重。但不涉经史”还有裴衍,粲弟,“学识优于诸兄,才行亦过之。事亲以孝闻,兼有将略”。[2](卷71’


    三、小结


    以上考察了南来吴裴与河东裴氏在北魏后期仕途、婚媾及学术文化方面的差别。总的来看,裴氏在当时的地位已经不比魏晋,所以二者仕途表现都一般。不同的是,南来吴裴回归北土后不曾回归裴氏的基地——河东,而成长为独立的一支,在南边境发挥作用。因为是新兴家旗,且向以武力自效,南来吴裴在北魏后期主要出仕地方官,并且在婚媾上远逊于根基深厚的河东裴氏,学术文化中也少涉经史,而以释学、将略为特征。也正因为是新兴的家族,处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在后来的东魏、北齐以至隋唐,叔业一支都人才相继,并且居官颇为显赫。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zl.北京:中国地图

    出版社.1996.

[4]韩树峰.河东裴氏南迁述论[J].中国史研究(北京),

    1996,(2).

[5][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责任编校:孟聚]

裴王旗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手机网站二维码